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本刊记者 李晓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2-2-14 11:47:9
人类发明的哲学沉思录 ——记张开逊的《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对于国内的发明界和科学传播界,张开逊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不过,在这两个圈子里,许多知名的学者都更愿意称他为哲学家。
 
上世纪的1985年,现任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的张开逊发明碳化硅PN结宽温区线性测温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6年,张开逊凭借“微型高灵敏度温度传感器”的发明摘得瑞士日内瓦第14届国际发明和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并从中脱颖而出,再获日内瓦州大奖。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发明家。他先后10次荣获国际发明金奖及专项奖,有些获奖技术至今仍领先世界。
 
在发明上不断取得成就的张开逊,渐渐开始涉足科学传播领域。让更多人受益于发明,是他的初衷。1995年起,张开逊应央视“科技之光”栏目邀请主讲发明与创造,持续4年。他从具体的发明讲起,直到第3年,他渐渐感悟到发明与文明的关系,需要在更高的层次梳理人类发明的历史脉络和层次。
 
2000年,在应《大自然探索》杂志之约撰写文章时,张开逊产生了写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的粗略构想。在他看来,发明作为一种改变物质世界的创造,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这个脉络上梳理发明的演进历程,有助于理解文明前进的真正原因。
 
张开逊以发明家身份治文明史,体现出了学问渊博、思路细密的特点。他在梳理人类发明演进的脉络时,善于从细密中见大问题,体大思精,举重若轻,而且始终满怀创作的激情。当凝聚了深沉哲思的《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一书终于在2007年问世时,好评如潮。人民网科技频道专门开辟人类文明史大讲堂,邀请张开逊主讲。
 
迄今这部被称为“激荡着诗意的技术史”,“科学的诗学”,“可以听的发明史”的著作,已经为人们熟知。2011年,这部沉淀了18年积累创作而成的《回望人类发明之路》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
 
《科学新闻》:当初写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的立意是怎样的?
 
张开逊:人们非常赞赏和崇敬那些影响文明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可是,往往都觉得这些是不可思议的,是天才所为,可望而不可及。
 
我想通过这本书,使影响文明进程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成为大众可以理解的智慧,社会可以传承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谈到科学传播的时候,往往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没有成为近代科学的故乡,科学没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也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今天在中国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不容易的。写作这本书,我希望在技术史、科学史、思想史交织的背景中,展现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创造历程。因为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这本书也可以视为一种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探索。
 
《科学新闻》:你是如何理解发明与文明的关系的?
 
张开逊:发明对人类至关重要,我们享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发明的产物。人类选择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存方式,为自己发明了工具,从此成为不依赖进化而能够为自己开创未来的物种,这是文明的发端。
 
历史学家写过很多关于文明的书,他们关注文明的内涵和对社会的意义。我想从科学的视角探究影响文明进程的关键发明是什么,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科学内涵是什么,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应当回到历史情境中去,重温人类发明的创造历程。然后远离讲述的对象,对人类活动做“云中观”,审视它们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科学新闻》:人类的文明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你是如何梳理文明演进的脉络的?
 
张开逊:我希望公众读过这本书,不仅仅了解各个具体的发现和发明,同时通过它们理出文明的脉络。人类先有“术”而后有“学”,有真学而后有大术。这里,“术”指生存技术,“学”指真正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引导人们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使人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具和技术,理性思考未来。
 
可以用24个字简约地概括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哲学引导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改变社会,人文关系未来。
 
哲学引导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神话,几乎能够解释一切事情,然而,美丽的神话温柔地阻断了人们探究自然的道路。公元前6世纪,以泰勒斯为代表的古希腊学者第一次提出,宇宙是与神无关的独立客体,人可以通过理性的探索了解它们的规律。爱因斯坦把它看作是科学的真正起源。这是哲学对科学的一次重大贡献。
 
在公元13世纪和16世纪,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分别提出:人类应该通过实验探寻自然规律,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一批自然科学家使这种哲学理念成为可以操作的科学方法,近代科学由此诞生。这是哲学对科学的又一次贡献。
 
科学产生技术很容易理解,基于科学发现产生的新技术超越了人们的经验和常识,从而迅速改变了社会。近代科学导致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导致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后来沿着这种途径发展,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它们承载着人类的各种欲望,有可能使这些欲望成为现实。但是,这种欲望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引领,没有价值理性制约,人类是不安全的。人类的未来取决于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新闻》:这本书的语言读来让人感受愉悦,严谨而又不失生动,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哲思,也热情地昭示了人类创造精神中璀璨的诗意。写作时有什么心得吗?
 
张开逊: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要用大众的语言来写。要把专业术语讲成大众能听懂的话,是一种挑战。老一辈科学家王大珩先生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智慧,使我深受启发。
 
有一次,我到他家串门,他告诉我终于想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问什么事情,他说,我终于想通了怎么给大学本科生讲清楚量子化的概念。过去讲量子化总是非常困难,因为在人们观念里,能量和物质都是连续的。他说,实际上我们使用的人民币的币值,常见的公共汽车车站,它们都是量子化的,如果不是量子化而是连续的,钱也没法用,车也没法坐了。
 
写作的过程,是在历史长河中往返穿越的旅程。有时诗意油然而生。在飞翔之梦一章开篇中,有这样的一段:“古代人类不能飞,让神为自己圆梦。西方的神展翅飞,阿拉伯的神踏毯飞,东方的神驾云飞。现代人用科学飞,飞到星光闪烁的地方。”当你融入文明的历程,诗意与科学就会自然融合在一起。
 
写作时,我力求避免站出来评述历史,但是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是这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在这部历史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在释放核能这一章中,写到美苏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核武器的储备总爆炸力已经超过200亿吨TNT,足够打2000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当于为地球上每个人都准备了3吨TNT炸药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写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动物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知道需要的程度,而人类却不然。”
 
《科学新闻》:作为专业科技工作者,你为什么会想到去传播科学?
 
张开逊:科学应当丰富人类知识,增加人类能力,还要尽可能成为大众文化。作为专业科技工作者,传播科学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科技工作者传播科学,要经历三重飞跃。一是从专业到生活的飞跃,要了解科学了解生活,能够用生活的言语讲述科学。二是从关注物质世界到关注社会的飞跃,要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三是从现实世界到未来的飞跃,科学最大的价值在于预测未来,传播科学应该帮助人们理性规划未来。
 
科技工作者向公众传播科学,是对自己知识结构与学养基础的挑战,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2期 焦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