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王珊 来源: 发布时间:2015-8-27 17:17:0
| ||||
用量大≠不安全
2000~2012年间,除草剂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从27%上升到64%,可以说,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按体积计算,草甘膦是全球生产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最初由孟山都公司发明, 后被广泛用于农业。随着转基因抗除草剂农作物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草甘膦变得更加流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草甘膦逐渐成为除草剂中最大的品种。
2000年,孟山都草甘膦专利到期是草甘膦发展的一个机遇——众多国家的农药生产厂家都开始参与草甘膦原药生产。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商,2014年中国草甘膦产量约45万吨。
新安集团何军光指出,草甘膦主要是通过竞争性结合,抑制植物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的活性,使得使用这种除草剂的植物不能产生更多芳香族氨基酸而死亡。“这是一种能以一个简单的方法消除所有不需要的植物的新型除草剂。”
为什么草甘膦的发展如此迅速?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与常规除草剂药害较严重有很大关系。“草甘膦的优点,第一是广谱灭生,第二是低毒低残留,可以很快在土壤里降解,不会污染地下水。”
也正因如此,早在1980年,草甘膦就成为最大的农药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品种。
“用量大并不代表不安全。”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草甘膦本身水溶性非常好,甚至如果不添加一些助剂,喷到叶子上很快就蒸发掉,不会渗透到植物体内。
低毒和极低毒
相比于以往使用的除草剂,草甘膦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毒性。曾有科学研究表明,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蓄积,在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欧洲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联合办公室在最近的报告中也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草甘膦有致癌、致突变或生殖毒性的作用,但是建议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改善风险管理。
然而这些并没有打消人们对草甘膦的担心。时至今日,依然有草甘膦致癌的流言传播,这让何军光等人很苦恼。
“低毒草甘膦替代其它高毒除草剂是一种技术进步。如果不用草甘膦,就不得不选择毒性大得多的除草剂。”何军光说,草甘膦的安全性在美国和欧洲都分在低毒或极低毒类别中。
美国、欧盟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做的草甘膦代谢实验也证明进入植物体内的草甘膦在6~7天后,只在体内剩下0.05~0.54 mg/kg的残留量,即大部分的草甘膦被代谢、分解掉了。
草甘膦不致癌
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一项意见书,称“草甘膦除草剂可能致癌”。此项意见列述在《柳叶刀》杂志肿瘤学分类下一篇新的分析报告中,并在IARC网站上发表。
然而,IARC只是WHO下属四个机构之一。WHO的另外两个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和国际化学品安全评价机构对草甘膦的评估都是不致癌。
EFSA、美国环保署(EPA)等国家监管机构也先后对草甘膦做了安全评估,并得出了一致结论:草甘膦不致癌。
2014年12月,EFSA在其官网发表了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做出的对草甘膦再评审的评估。此次再评审修订是为了将数百条意见和评论纳入考虑,以对草甘膦有更全面的评价。其在毒理学和残留部分汇编了大概是全世界最全面的草甘膦毒理学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由多家草甘膦生产商进行的或代表其进行的数百项研究,以及来自公开文献资料的数千份参考文献,并专门对草甘膦致癌性研究报告做了评估。
其指出:对任何健康影响的推论必须与暴露量相关联,否则得出的任何结论只是假想或推测。并且,评估认为“研究报告表明草甘膦与白血病、黑素瘤或者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没有关联”。
根据IARC的致癌物分类图表,致癌分类标准共有4级:致癌、可能致癌(其中又分2A很可能致癌、2B可能致癌)、不明确是否对人类致癌、很可能不致癌。草甘膦被分入2A类中,这一类还包括氯霉素、芦荟提取物、高温油炸食品和高温油盐等70项。在2B类中,包括汽油、手机辐射、腌菜和咖啡等285项。
40年安全使用记录
以草甘膦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达除草剂在1974年被首次作为非选择性杂草控制手段使用。草甘膦作为一种广谱除草剂原药,已有40年的应用史,是全球农业生产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农药,帮助农民控制种类广泛的田间杂草的数量,是现代农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使用主要集中在抑制农业、工业、林业和住宅杂草控制过程中的不必要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以及茂盛的灌木丛和树木的生长。草甘膦产品已经被农民越来越多地用于种植前的土地准备和免耕土壤保护项目中。
一般来说,一种农药禁用的前提是其对人类和牲畜具有高风险,可以导致致癌和畸形,并且要完全有替代品或有替代功能的产品。不过,从20世纪40年代有机除草剂的合成和使用以来,草甘膦依然是目前综合评估最好的一种除草剂,且尚无新品种可以取代。■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8月刊 农业生物)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