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郝铄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9 15:1:40
“科学大游行”:全球合力为科学发声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然而就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一场支持循证决策、提升科学素养的“科学大游行(March for Science)”席卷全球。
 
从华盛顿特区,到巴黎、柏林、悉尼、墨西哥城、圣保罗、奥克兰……遍布六大洲、600多个城市的数十万科技界人士和科学爱好者走上街头,为科学发声。
 
为科学发声
 
“我们想要什么?循证决策。我们何时想要?在同行评议之后。”这是4月22日很多城市的“科学大游行”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组标语。
 
追溯起世界地球日,自1970年发起以来,它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最初,它的兴起被人们看作是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这一年也标志着美国政府和环境政策的主要转折点。1970年,尼克松总统设立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并于当年12月开始运行。
 
2017年的“科学大游行”情况则有所不同。首先,它不仅局限于环境科学,而是关注从天文学到动物学的所有科学领域。其次,此次游行也并没有得到联邦政府对科学的支持浪潮。事实上,不少媒体都指出,此次游行是受到一个似乎对科学心存敌意的总统和国会的激发而起,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
 
此外,游行中也汇聚了科学界的其他几股力量,包括超过1.4万名女科学家签署的一份保证,151个科研机构联名向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撤销移民禁令,以及全球科研人员要求保护联邦气候数据的努力。
 
不过,游行的组织者们也强调,这场示威活动虽是因特朗普而起,但“科学无关政治”,游行的真正目的是认识科学发展、提高对科学发现的意识,以及维护科学真相。
 
4月22日,当数十万科技界人士和科学爱好者走上世界各地的街头,这场曾经并不为媒体所关注的游行瞬间成为了全球新闻的焦点。
 
大多数新闻报道来自于游行参与者最多的美国,包括ABC、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不少报道中突出了一些颇为“书呆子”的标语(比方说一个正弦波宣称自己是“抗议的正弦”),有些报道着重突出游行中的明星,还有些报道了游行者呼吁科学家从显微镜背后走出来为科学和社会公益倡议。
 
大多数报道中都提到了特朗普,《纽约时报》的一篇新闻注意到,特朗普在穿过华盛顿特区的时候“越过了几十个拿着标牌的游行示威者”。总体而言,组织者“为此次事业所引发的激动人心的活动和关注而振奋不已”。“科学大游行”全国社交媒体共同负责人Courtnie Weber 在给美国《科学》网站ScienceInsider的邮件中写道。
 
但其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前ABC科学编辑Michael Guillen在福克斯新闻上发表评论,将游行称作“政治活动家对科学肆无忌惮的绑架”。游行当天,福克斯新闻在视频直播中采访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和气候变化怀疑论者William Happer,谈及游行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他表示:“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懂任何科学知识。对他们而言这像是一种宗教信仰。”
 
墨西哥城的“科学大游行”活动是由研究生所领导,他们的抗议主要针对近期对全国主要经费资助机构——国家科技委员会的经费削减;科学、医学和工程学院并没有正式参与此次游行,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支持全球的“科学大游行”活动。
 
墨西哥《环球日报》就此点出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引用工程学院院长Jaime Parada Ávila的话,“这些问题不会在街头得到解决,而是在政治和经济决策的范畴以及我们国家的力量”。不过,一位参加游行的研究生透过Crónica表示,“我们不需要学院呼吁我们行动起来,我们可以在统治着国家研究机构的官僚制度之外自己组织起来。”
 
在传统科技强国——英国也有诸多报道。BBC将此次在伦敦的游行称作是“在人们担忧‘后真相’时代和英国脱欧会威胁研究之时对科学的一次庆祝”,而《独立报》对此次活动的描述则更为政治化:“抗议者反对唐纳德·特朗普对科学的抗拒以及错误信息的兴起”。
 
在其他国家,如受到总统大选和恐怖袭击影响的法国,以及经受着总统选举风波的韩国,媒体关注则明显较少。
 
那么,此次游行是成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Clifton Leaf在《财富》上总结道,科学仍旧令人感到不安,甚至令数以百万计的人感到恐惧,“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看来,周六的全球科学大游行是如此的有效。组织者和参与者并不是试图用强势对抗恐惧。他们的解药是幽默、聪明才智,以及对人类创造力的颂扬。他们知道,大脑中最古老也是最强大的一种力量——恐惧——只能通过它最发达也是最丰富的能力所克服:创造力。”
 
游行的背后
 
在“科学大游行”期间, ScienceInsider对1573名参与者进行了简短的网络调研。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在科学界工作,近1/3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参加政治或议题类抗议,而且大多数表示特朗普并不是他们游行的主要原因。
 
其中,245人表示自己参加了华盛顿特区的游行,812名参与美国其他地方的游行,约500名表示自己在法国(164名)、荷兰(80名)、德国(60名)和英国(41名)等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此次游行。
 
近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学术研究人员,7%将自己归类为产业或政府研究人员,科学教育家占总回复者的10%,科学专业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占比超过了16%。然而,近2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事的是非科学类职业。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支持科学是因为科学可以解决紧迫的问题,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参加游行的主要原因,而非为了抗议特朗普。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或是参与过今年早些时候组织的华盛顿女性大游行(35%),或是曾经参与过此前举行的政治游行或有议题导向的游行(近29%),但其余36%是首次参与此类活动。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或极为关心科学的未来。
 
仅有1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25岁及以下,剩余受访者年龄分布相对较为平均,26~35岁占27%,36~50岁占29%,51岁及以上占33%。
 
为了探索参与游行者的具体动机,本次调研邀请受访者在四个选项中选出参与此次游行的最大动力。48%选择“我相信必须要以科学手段来解决地球上的紧迫问题”,仅有20%选择他们的游行是为了“抗议特朗普的科学相关政策或主张”。
 
很多人会说,在游行前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此次游行主要是针对特朗普。那么,要么是游行组织者成功说服人们需接受这是一个非政治活动,要么是人们想要在此次调研中留下更为积极的答案。约16%的受访者将科研经费削减作为他们最大的参与原因,只有3%表示他们游行是因为科学“有助于我的生活”。
 
不过社会学家也表示,这种网络民意调查往往难以解释,尤其是当受访者给出了非随机的回复。“你有一群非常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或者可以称作建立在便利基础上的自我选择偏误样本。”参与了其中一项华盛顿特区调研的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社会学家Dana Fisher表示。
 
超过900人为问卷留言并进行评论。有的对游行日持保留意见:“科学家是问题的一部分,这次游行对于已经支持科学的人来说很棒,但它并没有邀请不支持的人”。也有些乐观地表示要向前看:“这是令人兴奋的一天,但这只是一天,每个人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保持这股势头”。
 
保持社会公信力
 
然而,此次“科学大游行”也被多方揣测具有政治动机和党派信仰的推动。不少人质疑,科学家能否为公共政策奔走倡议?科学家又是否应该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
 
一方面,科学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公共政策的完善作出贡献。而且美国公众总体上也支持科学家参与到政治辩论当中。另一方面,让科学家成为政策的倡导者也可能导致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降低。
 
这有可能导致一场科学盛会遭遇批判之声,特别是如果此次游行被看作是对特朗普或整个共和党的抗议游行。也就是说,如果保守派将这场游行看作是对他们价值观念的抗议,那么无论此次游行提出任何倡议,他们所要传递的信息都有可能会被拒绝。媒体对此的大量报道也加剧了这种风险。
 
那么,如何降低对此次游行的“党派偏见”呢?乔治梅森大学政治传播学助理教授Emily Vraga表示,参与游行者可以设计一些包容性较强、可以引起公众共鸣的信息,着力强调科学促进社会进步、保护人类未来的各种方式。她也指出,此次游行与其他明确针对特朗普的抗议游行的相似性让它可能很难避免党派的隐含意义。
 
Vraga 表示,“科学大游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科学是一个不受任何党派控制的问题。科学家们有此独一无二的机会能够向公众展示,科学是如何促进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的。因此,参与游行的科学家应该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并与那些可能以其他方式就无法给予认同的公众进行分享——例如,想要为我们的儿孙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5月刊 纵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