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记者 崔雪芹 来源: 发布时间:2024-3-18 5:21:26
杜祥琬:让科学家精神引领创新

  今冬寒潮和呼吸道疾病席卷我国北方,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样,没有停下工作的步伐,依然积极参加相关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精神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上,杜祥琬回忆了影响他一生的几个事件。

  一个是刚参加工作之初,科研楼的走廊里挂着“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四严”(严格、严肃、严谨、严密)的标语。

  另一个是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一生都在不断求新,他多次对后辈说,“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还有一个是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王淦昌从国外归来,领导就参加核武器研制事项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回答就是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这几个故事让杜祥琬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他在50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受益匪浅。在他看来,科学家精神是丰富、生动、深刻且厚重的,并由此形成三点认识。

  其一,科学家精神首先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严谨的学风。科学因纯粹而美丽,不允许半点马虎,要对任何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三老”“四严”是老一辈科学家对学风的概括,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其二,科学的灵魂在于锐意创新,科学家的使命首先是探索未知,或者通过工程技术创新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创造新的产品。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满足已有的认识、已有的能力、已有的技术和已有的产品,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其三,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杜祥琬看来,当年带头研制“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共同的精神力量就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他们深知中华民族经历过的屈辱和磨难,誓要振兴中华。这个精神支柱凝炼成了“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事业文化,使他们不顾物质条件的困难和人为干扰,努力实现强国目标。

 

日新日新日日新

 

  杜祥琬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是时代和国家的选择让自己有幸参与这壮丽的事业,有幸结识了一批大家,并在他们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谦诚的处事方式、高尚的人格品德等,都给杜祥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然,最让我铭记和感触的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使我受益终生。”

  杜祥琬回忆起很久前亲历的一件事。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频发,国家经济十分紧张,吃饱肚子都很困难。那时杜祥琬正在莫斯科学习,王淦昌也在那儿工作。

  当时,王淦昌把工作收入和平时节省下来的14万老卢布都捐给了大使馆,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他在生活中不太讲究,对物质要求很低,但国家有需要,他便义无反顾,慷慨解囊。

  后来有一次,王淦昌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媒体曾报道“‘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被人撞倒,年轻人扬长而去”。王淦昌看到这个报道后说:“我不是‘原子弹之父’,那是集体干成的。”

  杜祥琬还讲述了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一个故事。

  “创新”是当下社会各界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但在之前,大家很少用这个词,却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创新。除优良的学风外,让杜祥琬印象深刻的还有老一辈科学家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整个研究团队的团结协作和勤奋拼搏精神。“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讨论,鼓励新思想,学术上提倡争鸣,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才会产生重大突破与创新。”杜祥琬说。

  在突破核武器原理后,彭桓武所在的集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排名首位。但彭桓武却不愿领这个奖,他以一副对联作解释:“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靠集体实现重大创新,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需要大力提倡的。     

 

践行科学家精神

 

  “老一辈科学家属于中国,闻名世界,他们为祖国的强盛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杜祥琬说。

  科学家精神是丰富、生动、深刻且厚重的,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和创新精神。

  杜祥琬认为,这种精神成为克服各种困难的支柱,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它是一种非常硬的软实力,是物质不可替代的力量。

  今天,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交流和开放创新,互联网时代使人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度。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并不过时,任何高水平工作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人的品格和精神,并日益突显其深刻性和重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开展激烈的竞赛,这种竞赛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赛,是教育和科技的竞赛,更是人才的竞赛。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必定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选择崇高的价值观,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共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们身边确实有一批青年人是这样做的。他们胸怀祖国、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杜祥琬强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杜祥琬认为,今天,中国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许多卓越成就,但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差距。

  他希望中国科技工作者要做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使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真正走到世界前列,培养出一批一流的科技人才,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12月刊 观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