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马臻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10 0:8:17
读研那些事儿

  读研是网络媒体上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常有一些“过来人”在网上介绍导师选择、论文写作和答辩、专业就业前景。很多“科研小白”对读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往往走一步看一步。

  与这种懵懂形成强烈反差,每年都有很多研究生在苦苦挣扎:挣扎于找不到科研点子、做不出实验、不会分析数据、发不出论文、毕业论文盲审没通过、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大学、研究所每年“批量制造”大批研究生,很多研究生的挣扎、痛苦,都不会像“声浪”一样传递给社会,甚至个人的遭遇、悲剧不会轻易向他人诉说。研究生导师也困惑于研究生教育的种种难题,感到“压力山大”。因此,有必要把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面对的问题分析清楚,加深大家对这个系统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生进入高校读研需要支付学费,但这并非像点菜吃饭那样接受有偿服务,不是用学费交换毕业证和学位证。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达到一定要求才能毕业。

  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面临的环境或条件也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性格脾气不一样、读研动机不一样、做的课题不一样、导师不一样、实验条件不一样、幸运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很难达到同样的高度。

  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达到同样的高度,而是设置一根“适合大多数人”的横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跳过去,毕业并拿到学位证。

  不同学校设置的横杆高度是不同的,同样的学生在差一点的学校能轻易跳过去,在好的学校毕业难度可能就会很大。

  学生进校后就会发现自己要与时间赛跑。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但从第一年9月进校到第三年3月完成硕士论文,只有两年半时间,更何况第一年还要上课。要在短时间内做出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完成硕士论文,难度相当大。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生就业,大学也在乎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往往需要实习,出国深造还要花时间复习英语考试、网申,有些学生还想考公务员、选调生。这些有关职业发展的事务,都与研究生完成学业相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读研往往适合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导师也喜欢这样的学生。所谓“循规蹈矩”,就是学生脚踏实地,把精力放在做科研上,毕业后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当然,“系统”里不全是听话的“螺丝钉”。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平时外出参加自选实习,组会前夕临时抱佛脚捣鼓出一些数据糊弄导师。他们还会“走捷径”,如用人工智能和在网上找“枪手”写论文,或把论文投给收取高额发表费但审稿要求不高的开放获取杂志。

 

招生的难题

 

  一些学校在介绍研究生招生经验时,常常吹嘘招收985高校学生的比例有多高。但问题是你招收了一些所谓“高质量”的学生,那些“其他质量”的学生就不得不去别的学校。从全国范围来看,研究生生源还会成为问题。

  假设讨论范围是院系的话,也是一样的。你优先挑选了“好”的学生,别的学生总得落实到其他课题组,总量还是不变的。虽然研究生和导师是“双向选择”,但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招生面试环节,招生名额往往不是直接给到具体的导师,通过短短的20分钟面试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表现一般,但招生考虑的是学生的相对质量,最终这个学生还可能会被招录。在进校之后的师生双向选择阶段,彼此的了解也不多。即使学生不理想,导师也没有别的选择,又不想影响项目进展,最后不得不把不理想的学生招进课题组。

 

现实不是理想化的

 

  就业率、毕业率、课题组出成果,这三者存在矛盾。大学希望有高的就业率,学生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就需要更多地投简历和实习。如果学生找到了一份工作,还要不断地面试。但导师需要更多、更好的文章。毕业论文的盲审专家可不管学生的想法和现实情况,只管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实现“超高质量”。可以说,大家都在追求理想化的境界,从而各个方面越来越“内卷”。

  导师也不是理想化的。有的导师把学生当成朋友,不催促、不紧盯,让学生利用前期积累的数据发文章,对学生说话用类似“这样分析数据的方法是不是不大对”的语气,而不是直接说你应该怎么做。导师往往同时带多位研究生,晚上和周末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去实验室,允许学生不按照大多数人的作息规律来办公室。导师自己也会遇到各种压力,如科研项目、评职称、家庭,还要在写基金申请时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

  很多时候,大学讨论的是理想化的口号和目标,如攀登科技高峰、解决“卡脖子”问题,但研究生和导师面对的往往是不那么理想化的东西:研究生面对毕业和找工作的矛盾,想着如何短平快地达到毕业要求;导师面对的则是学生不听话、不出活的问题。

 

矛盾推动解决问题

 

  不同的人关心不同层面的东西。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做科研、如何开题、如何答辩之类的技术性问题;导师关心的是如何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如何对付“刺头”;研究生院、研工部的管理者关心的是管理机制、经验做法,如督导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还有一个层面的内容,是课题组“生产关系”,或者说师生体系“运行机制”方面的,这其实非常重要。要明白课题组是如何运行的,明白研究生职业发展和课题组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白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之间的矛盾,明白现今大家追求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很多大学都说要培养“高精尖缺”的卓越研究生。在我看来,“冒尖”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转化“后进”。提高质量需要把握症结。症结在于无论培养机制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各种考核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构成了矛盾。有矛盾不一定是坏事,这让我们有机会研究和解决问题。■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4年4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